400-123-4567

新闻中心 分类
百家乐·官网(中国)登录入口-网页版当代年轻人在过一种很新的端午节发布日期:2024-06-15 浏览次数:

  百家乐下载“艾草花束祝你百毒不侵” “女子龙舟水上‘狂飙’”“端午节就要放‘粽’!”

  就在人们以为工作忙碌的年轻人不再重视传统节日的时候,当代年轻人看透了——难得的节假日,仪式感必须有!追求松弛的一代人,正在把传统的端午节玩出新花样。

  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,故五月初五又称为“端阳节”。

  不少古代艺术作品都曾以“端阳节”为题材。像是清乾隆年间,苏州画家徐扬创作的《端阳故事图》,就囊括了古时普通人在端午节的庆祝仪式。这幅画共八开,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日期间的各项活动,令人有移步换景之感。其宏大的画面场景之中,是满满的节日生活细节。

  其中的“观竞渡”,类似人们今天所说的“赛龙舟”。画中,男女老少聚集在岸上,观看和讨论着水中竞渡的龙形船。画题为“观竞渡,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”。

  “竞渡”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,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,而也有说法认为早在屈原出生以前,就有了划龙舟的习俗。很多地区都对赛龙舟活动高度重视,比如在湖北,民间就有着“宁荒一年田,不输一年船”的说法。

  而在今天,这一看似古老的竞技娱乐项目正变得年轻化起来:赛龙舟成为职场年轻人“团建”活动的热门选项;各地的龙舟活动常常登上热搜;年轻人日夜操练,快把龙舟比赛玩出了奥运会的规模。

  不同地区的龙舟活动也有很浓的地域特色。如广东东莞有着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“龙舟月”,比赛也细分成表演性的“趁景”和竞技性的“扒标”;杭州蒋村的赛龙舟不比速度,更重视造型上的花样;温州的龙舟竞渡“悬赏夺标”,更主张速度和对抗;福州的龙舟活动则不局限于龙的造型,也有青蛙、大象、牛等动物形象……

  “龙舟女孩”也成为竞渡场上新的风景,参与女子龙舟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。而不少融合了现代创意和审美的新造型龙舟,也成为一种观赏艺术。年轻人越来越会玩,那些职场里没能“划”成的“水”,都在龙舟上拼命划。

  “包粽子”可能是人们对于端午节印象最深刻的习俗,《端阳故事图》中,第七开《裹角黍》就描绘了女子与孩童一起包粽子的画面,画题为“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,取阴阳包裹之义,以赞时也”。

  那时的粽子还不叫粽子,是用菰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的食物,称为“角黍”,早在唐代,就已经成为节日时出现在市场上的热门食物。到了元、明时期,人们才用箬叶包粽子,馅料和形状也变得更加丰富。清代,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,会在考试前吃家人包的粽子,粽子形状细长如毛笔,被称为“笔粽”,寓意着考试“必中”。

  多年以前,互联网上还曾围绕“甜粽子还是咸粽子”展开调侃;而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,“南北粽子之争”早就不再是他们在意的焦点。毕竟如今的年轻人,总能把粽子包成你无法预料的样子。

  习俗本就会随着时代融合人们的创意发挥。粽子的造型如今突破了“三角形”,出现了各种动物造型、卡通造型。而“可盐可甜”的馅料之外,芋泥、抹茶、海盐、奶黄等丰富的馅料种类也都开始出现……

  几年过去,年轻人对粽子的包容心已经达到了巅峰。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学不会包粽子的00后,惊艳了一众长辈。毕竟可能他们做的不是粽子,而是手工。

  在过去,端午又称为“浴兰节”。浴兰,指的是用艾草和菖蒲消毒。在《端阳故事图》中,“悬艾人”就展现了这一个人们熟悉的场景。荆楚有悬艾人于门户上的风俗,以禳毒气。端午当天,在门上悬挂艾草,可以驱虫辟邪。

  传统民俗中,挂艾草讲究“挂长不挂短,挂倒不挂顺”。小时候的端午节,早上一睁开眼睛,大门上迎接你的是家人挂上的长长艾草。而如今,年轻人开始主动提前准备。艾草化身精致的现代装饰品,不仅讲究种类搭配,也被做成花束、花环造型。

  社交媒体上也流传起艾草挂件的DIY教程,艾叶做的香囊挂件,粽子造型、纸鸢造型的摆件,都成为年轻人之间互送的小礼物。至于小时候懒得系的五彩绳,长大了要挑最华丽、最显眼的手链高调戴上。

  以传统习俗作为灵感,新的节日活动在年轻人手里总能花样百出。节日不仅仅是传承,更是他们放松身心、表达自己的节点。当代年轻人,算是把创新和复古都玩明白了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